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信息

高立伟、戴顺:总结40年党的建设经验,彰显新时代政党自信——“第五届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综述

2018526日,第五届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的主题为“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新时代政党自信”。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张英伟,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冯小敏分别致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欧阳光明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社科院、党校系统,各高校、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1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论坛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论题进行了研讨。

一、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研究

张英伟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有关重要论述,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以此来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40年来,党的建设成绩巨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先进性、纯洁性在革命性锻造中不断提高。在政治上,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得到加强;在思想上,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组织上,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和进步;在作风上,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特别是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纪律上,健全了以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为核心的六大纪律体系;在制度上,在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凤城认为,对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首先,要把40年党建经验中核心部分凝练并确立起来,同时要学会把我们的优秀理论和经验与世界分享,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贡献。其次,需要从文化的高度,以文化的长镜头和广角镜来审视中国共产党党建的历史和经验。最后,在考虑历史纵向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为党的建设提供自证。

天津大学教授颜晓峰则认为,对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角度去深刻把握。改革开放40年,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而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也包含在这个大框架内。他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现代化的体系逻辑、党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山西财经大学教授顾昭明着重分析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对党的建设的探索,结合当下党的建设实际,从40年的党建历程中总结了十二个方面的经验与启示。如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做指导,必须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目标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戴立兴系统分析了2017年党建研究状况。他认为,2017年党的建设研究总体呈现繁荣之势:一是学术成果丰硕,二是学术交流互动较多,三是研究课题持续增加。2017年党建研究还体现了学术热点紧贴十九大精神的特点,如对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对“党领导一切”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刻;拓展了对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的研究;对党建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等等。

二、习近平新时代党建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从整体上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机制。他认为,其产生是对四个重大“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也正是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在深入把握思想与时代、问题与时代的关系中,回答了重大的时代问题。第一,立足全球视野,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三,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第四,面对风险与挑战,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做了进一步的深化。

河海大学教授孙其昂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加强党的建设,鲜明地指出了“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建设”。他首先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对党的思想建设内涵与外延做出了深入分析,并对党的建设布局改变后如何理解和定位党的思想建设,如何处理思想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强调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上海大学教授陶倩指出,新时代党建新布局,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了我们党有效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规划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布局,是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使命而做出的前瞻性、战略性党建布局。

上海大学教授高立伟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逻辑框架、主要内涵、思想特质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习近平党建思想源于新时代实践,又引导新时代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秉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定人民立场,坚持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及底线思维,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原则,以历史、时代、世界眼光,实现了治党逻辑与治国逻辑新的有机结合、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重构融合、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的政党自信等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

三、政党自信与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靖北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葆有高度自信,从党的自身属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具有强大理论思维能力的党,又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的党;既是一个具有强大行动力的党,也是一个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党,更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同时,他指出,关键在于要将“有”这种属性转化为实践中“能”的能力,这是今后党建研究应该重视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庭大认为,新时代实现政党自信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他从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加强政治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科学总结等角度做了深入阐释。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现阶段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袁三标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政党自信的生成机制。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是多重逻辑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背后蕴含理论、实践和文化三方面的深层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人民性是政党自信的理论逻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场伟大变革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是政党自信的实践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闪耀的价值光芒、精神品格和道义力量是政党自信的文化逻辑。他立足于实践,而不完全以政党自身属性来分析政党自信生成机制的视角具有理论新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海青认为,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政党自信,必须强化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民族和国家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政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靳晓霞认为,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因此要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意识,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利,要建立健全群众对权力行使主体的选拔和考核的参与机制,实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目的和使命。

四、高校党建与党的建设实践研究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传月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分析了高校党建实践问题。他认为,当前高校党建活动和大学生党性教育存在“修得不牢、修得不实、修得不严、修得不勤”等问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要以“学”为基础,包括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增强对党性的认识与认同;以“做”为关键,包括做人要真,做事要实,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

上海大学副教授王莉认为,做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入党和培养工作,对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较之老一代知识分子有所变化,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转变观念,积极吸引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用党组织的关心去感染青年教师,增强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扬州大学教授庞瑞华认为,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高校教师党员和大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创新高校教师和学生政治参与形式和渠道,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培育大学生党员“责任、学习、宗旨”等三种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陈云龙认为,多元化的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和党建工作造成干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形成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奠定基础、拓展途径。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