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吴学琴: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百年探索与成功经验

【内容提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全面执政,对执政话语都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特色话语。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突出“建设”主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话语。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百年变迁画卷,昭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把党的执政主张和执政要求转化为执政话语的成功经验,从执政理念、执政规律、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五个方面搭建起了执政话语体系的逻辑框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话语  特色话语  成功经验

作者简介:吴学琴(1965-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合肥  230601)。


执政话语体系是执政党展示执政理念、探索执政规律、绘制执政方略、实践执政纲领、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实现执政目标、开拓执政资源等执政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话语结构体系。作为一个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相应的执政话语体系进行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纲领、执政合法性的科学表达,很难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一套具备亲和力、辐射力、引导力和说服力的执政话语体系可以促进党的执政理念的社会认同、执政目标的切实推进、执政方案的落地生根、执政合法性的不断巩固,有助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绵延赓续。执政话语既是执政党向世人展示的精神旗帜,也是认识和展示执政规律的重要一环,是执政规律的具象表达。从理论上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内容结构、传播目标、认同策略,进而以系统的话语表达和呈现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理论说服力和号召力,有助于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建设,也为国家话语建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建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注重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反腐倡廉等各方面话语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话语。

第一,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十月革命话语奠定方向。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并非直接建构执政话语,而是通过革命话语的建构展现政党的未来目标。十月革命则成为直接样本和参照,通过认定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先声”〖《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页。〗“世界社会革命的开始”〖《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5页。〗“人类觉醒的新纪元”〖《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8页。〗等,论证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借助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阐明革命指导思想、革命依靠力量、武装斗争方式、无产阶级的领导、与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关键理论,解决了话语建构的方向性问题;借助十月革命后苏俄建设成就,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为革命胜利后党的执政话语建设确立了基本坐标。

第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苏维埃”化和本土化发展。面对土地革命和保卫苏区根据地的双重任务,当时在各类文件和口号中出现了一批此类话语:“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即扫除封建制度的土地革命,已经不用国民党做自己的旗帜,“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成立苏维埃”〖黄修荣、黄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探源》(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35页。〗;“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是非常之重要”〖耿显家:《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3页。〗,是“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彻底肃清党内机关的机会主义、取消主义,开除地主富农出党,使党迅速地布尔什维克化〖参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9页。〗;“保护无产阶级的祖国与世界革命的中心——苏联”〖《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武装保卫苏联”〖《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5页。〗等话语,基本沿着建党初期奠定的话语建构方向,展现苏区执政话语的复杂环境和土地革命时期的特点。

第三,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日”话语和“民主”话语并行。彼时政治口号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和“拥蒋抗日”转变;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工程”〖《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提出“三三制”政权建设,“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674、675页。〗等话语,在建党初期确定的话语坐标下,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第四,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沿着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执政之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转向“斗争”话语。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继续推行解放区的减租减息政策,提出有步骤达到“耕者有其田”〖《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4页。〗;但内战的全面爆发阻碍了减租减息政策推行,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解放区内首先实现耕者有其田。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提出“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蒋介石一手包办的分裂的‘国民大会’,此会开幕之日,即蒋介石集团开始自取灭亡之时”〖《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19页。〗“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到了今天,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认识了蒋介石的滔天罪恶,盼望本军从速反攻”〖《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37页。〗等话语。对战争胜利后的国家模式,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国家:“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6页。〗,从而为全面执政做好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也奠定了在全国的执政地位。在夺取政权问题上,通过总结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并率先在一些后发国家的革命中赢得了胜利。但如何执政却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曾有局部执政的经验,但那时是处于战争环境中,与处于和平环境下的全面执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次新的“赶考”,中国共产党人毅然迎难而上,开启了崭新探索。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革命”为主导框架探索建构执政话语。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已实现从局部执政向全面执政的转变,既面临着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又面对发展生产力的现实诉求,同时受到苏共执政话语影响,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既具有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痕迹,又萌生了生产力变革的语义;既包含了“政治运动”的政治革命,又包含了“所有制改造”的经济革命,如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和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都是着眼于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的经济基础,本身都是阶级对抗、阶级斗争的表现,这些话语展现了新生政权的执政理念、执政主张和执政要求。

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沿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革命”话语,但重点已转向以“建设”主题建构执政话语。从1956年到1966年,随着经济建设任务提上日程,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政治、经济方面的“十大关系”,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注意区分社会主义时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与此相适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84页。〗“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615页。〗、实现“四个现代化”等表述,自然成为该时期主要执政话语,也保证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及至1966—1976年间,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建设冒进、国际斗争形势严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革命”话语又一度复现,但含义发生了变化,不仅仅局限于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革命”〖《中国人民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28页。〗,也包含以建设为主题的“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页。〗,前者以“把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张骥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2页。〗“斗私批修”〖《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8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2页。〗“抓革命,促生产”等作为主要话语。即便如此,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等同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参见《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207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技术革命”“生产革命”,这也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国防工业、“五小”工业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都如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各项建设指标。

上述分析表明,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取得了预期成就,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地位。但在提高经济建设水平,满足人民获得感上也走了弯路,经历了挫折。这种挫折并非中国独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在20世纪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后发国家,其共产党在执政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挫折。到目前为止,执政地位得而复失者居多,而那些仍在执政的共产党,也大多处于艰难的探索前进之中。之所以如此,第一个原因在于执政经验的缺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如何执政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和设想;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未来得及深入探索,后来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了错误,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虽然不断获得了丰富和充实,但还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二个原因在于对建构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价值与路径缺乏正确认知。执政话语体系建构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用平实、质朴、生动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话语体系获得有效建构,就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时代化,就能把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主张、执政要求传达到群众心里,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相反,如果漠视话语体系建构,始终用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来传递党的执政理论,就会让群众对党的执政理论产生疏离感。不幸的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建构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价值与路径缺乏深刻认知,导致公式化、口号化、命令化的传统话语弊病日甚一日,不仅破坏了执政话语的文化形象,也损害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第三,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凸显“建设”话语主题。上述两大缺陷,因中国“文化大革命”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警醒。经过艰难探索,中国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构“生产力发展”话语体系,以提升自身的解释力和吸引力。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关注和探寻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规律,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执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执政主张、执政要求;另一方面不断建构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用大众化亲切的表达阐述党的执政主张,用生动的话语传递党的执政要求,不断增强执政话语创新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执政话语的社会解释力和亲和力。该阶段党的创新理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生产力发展”为中轴、以“实践标准”“初级阶段”“根本任务”“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本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等为核心的执政话语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述执政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断坚定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许多新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着力寻找整合社会的目标凝聚,进一步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建构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核心,以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为内容的执政话语体系。

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本阶段话语体系形成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建构执政话语的成功经验,在宣传思想工作等众多领域,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张和执政要求转化为执政话语,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构了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如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习近平在2013年、2018年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都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4页。〗在文化强国建设领域,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3、160页。〗;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18页。〗。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习近平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2页。〗。在文艺工作领域,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在党校工作领域,习近平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域,习近平在2016年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页。〗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都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7页。〗这八个方面针对相应领域实践中存在的意识形态话语安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明确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张和执政要求用制度固定下来,用话语聚力,用“平语”近人,无疑,这些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也是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建构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创新成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目标、任务和要求外化为执政话语的典范,彰显了大国领袖的话语魅力。

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话语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政治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政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话语创新和发展,如协商民主话语的丰富发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政治话语创新;围绕经济改革、经济发展,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五大发展理念等经济话语;围绕文化建设,阐发文化自信话语,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等话语;围绕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话语的同时,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美好生活等民生话语;围绕生态文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形成既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接地气的、脍炙人口的话语,也有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理论话语创新;围绕大国外交,建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一系列话语并在国际领域广泛传播,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围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从严治党”等话语获得了群众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也推动了党建话语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围绕价值观念,不断推动党执政的价值话语创新,继承巩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执政的价值目标话语,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12个词为核心内容,形成了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

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话语。上述梳理表明,无论是执政党指导思想的话语表达,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党建、价值观念等八个方面的执政话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凝聚起了奋斗新时代的磅礴伟力,极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又把各方面话语架构起来,形成了学术话语、制度话语和治理话语的逻辑体系,这三个层次话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话语,这三个方面核心话语的创新表达,将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得到推进,执政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第一,推进了学术话语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话语涌现大量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学术话语的建构提供了科学指导。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体系日趋丰富成熟并获得飞跃性发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根本性、基本性和方略性三个层面的话语:党的执政本质、党的历史使命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如坚持执政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执政话语属于此类;而“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严治党、建设和谐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话语,则是党的基本的执政理念,并进一步体现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等党的方略性的执政理念中,由此形成三个层面话语的严密逻辑。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日趋全面深入,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具体而言,在执政原则层面,确立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强化党的整合机制、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原则以及围绕执政纲领和目标、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原则等。在执政逻辑方面,建构了新时代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执政伦理、执政文化、执政文明、执政本质、执政方略、执政安全、执政风险、执政精神、执政思维、执政成本、执政效益、执政责任、执政目的、执政形象、执政价值等问题逻辑,从而为党的执政话语创新提供了学术滋养。

第二,强化了制度话语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呈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张和执政要求不断固定化为制度,制度话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创新等方面的话语力量也不断增强。首先,制度话语确定了执政合法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关键在于执政党通过合法性资源来获取民众的支持。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将执政实践纳入制度范畴,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不仅确定了执政的历史依据,也赋予了执政以法理依据,将执政绩效获得的执政资源制度化、稳固化和长期化,用制度话语彰显执政力量。新时代执政合法性模式的转换,突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建构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法理型合法性模式转换,或者说,法理型合法性资源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中的主要支撑。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按照制度来运作,执政党才会有强大的合法性基础。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话语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贯彻依规治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宏观层面系统深化认识并遵循执政规律即讲规律,中观层面要注意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讲规则,微观层面要致力于重塑党员领导干部的规矩意识即讲规矩,形成一幅全面从严治党“三位一体”的生动画卷,从而把依规治党确定为既要依照政党执政规律来治党,也要依照共产党执政规则来治党,更要依照中国共产党执政规矩来治党。最后,从严治党,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话语建设的题中之义,探索从严治党规律,是总结从严治党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适应从严治党新形势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从严治党规律的基本认识主要体现为:自律是从严治党的基本前提,制度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监督是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法治是从严治党的基本方式,改革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动力,全面是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严格是从严治党的精髓和灵魂,特色是从严治党的根本遵循。

第三,构筑了治理话语体系。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建设中,尤其注重治理话语创新。首先,聚焦执政能力建设,逐步实现由执政话语向治国理政话语转变,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崭新部署谋划全局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治国理政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施政履职的实践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实践逻辑决定了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新话语形成的思想逻辑。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具有崭新的时代意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正是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体现的标志性成果。其次,立足于新的实践要求,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方略增添新内涵、新阐释,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设擘画新图景。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执政目标的新概括,全面深化改革是执政路径的新拓展,全面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的新改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提升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再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设获得了新的空间和维度。在网络条件下,不仅政党本身具有了透明性、开放性、流动性、包容性和多维性,而且这些变化也势必影响甚至决定了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理念及其自身建设。能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关系到执政党本身的命运。在新媒体时代,经过各相关方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网络执政话语体系建设方兴未艾,网络话语权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最后,中国梦的提出和践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表征。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执政话语叙述的内容、主体、对象以及方式等方面深入探析,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纽带,通过中国梦话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治国理政话语深入发展,进而推动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本土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对接,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开拓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设新境界。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构建的历史经验

第一,以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建构的突破口。正如抗战时期提出“全民族抗战”口号一样,执政话语要紧密结合实践,观察时代发展和变化,研究、解释这些变化,在统领好社会变化、解决好变化中的各种问题的前提下,更好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话语要充分体现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使执政党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握住人民群众需要与执政党的方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执政话语必须树立群众主体思维,人民群众既是执政话语的服务对象,也是执政话语创新的依靠力量,更是执政话语的最终评判者。

第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建构的动力。执政话语要能为社会提供一套认知范式和解释体系,表明我国政治主张和制度设计,从而告诉人们该信仰什么、追求什么、抵御什么;执政话语要能够统摄和凝聚社会,体现我国社会阶级、阶层领域的变化,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追求的、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观念基本遵循的意识形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勾画的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政宏伟目标;执政话语还要具有亲和力和向心力,要能够凝聚民心,整合社会力量,使民众愿意以执政话语为理论武器,自觉抵制和排斥异质信仰,敢于同错误的思想倾向作斗争,从而减少执政的阻力和风险。

第三,以增强感召力和包容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建构的着力点。执政话语的感召力能够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认同,有利于维护共同的信仰和价值准则,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执政话语的包容性能够尽可能地团结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吸引不同阶层意识与政策主张的群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第四,以提高话语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执政话语的认同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一方面,执政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大力提高话语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执政话语的认同,这要求我们重视执政话语体系内容的建设、占领有效的话语载体、选择合适的话语体系进行有效表达。首先,就话语载体而言,针对大众传播时代的特点,主流媒体正以更为开放的心态,通过新型传播渠道扩大执政话语的覆盖面,如中央或各地方党媒利用“两微”平台实时发布各类时政分析、政策解读等内容。其次,就话语体系的有效表达而言,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就要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将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换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使党的执政理论从高层走进人民群众。典型代表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语言生动活泼,常将党的执政理念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且依托具体实践,内容充实饱满,从而极大增强了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就其本质内容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系统总结,在国际层面的话语影响力也持续提升。当前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报道比重在逐步上升;在报道态度上,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事业的态度也发生了某些转变,这说明我们的执政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但西方主流媒体囿于其传统价值观及本国利益,错误观点与各种偏见层出不穷,我们仍需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当前,我们可以从根据西方语言思维习惯转变表达方式,讲好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故事,加强同国际媒体交流沟通,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方案的广泛赞同等方面努力。

第五,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逻辑体系。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吸取百年执政话语创新的历史经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执政理念、执政规律、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五个方面搭建起了执政话语体系的逻辑框架。一是丰富了执政理念。恰如上述分析学术话语时阐明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已不仅仅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不再仅仅限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展为根本性、基本性和方略性三个层次的执政理念。执政本质、历史使命等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执政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作为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则是执政理念体系中的主题;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等作为中国共产党方略性的执政理念,在党的执政理念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体现出一贯的科学性、重大的创新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深化了执政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强调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强调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必须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等。三是坚定了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从来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政党“执政目标”本质是执政为谁,也就是站在谁的立场上执政、为了谁执政、执政结果由谁来享用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发展与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以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目标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四是发展了执政方略。围绕着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时代的民族梦想和奋斗目标,形成了新时代的国家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领导核心地位。五是创新了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表现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8页。〗。只有坚持全面的系统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党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如此才能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实现党领导一切,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骥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8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耿显家:《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4]《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编辑:张  剑)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