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周连顺:中国共产党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与经验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党初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采取包括提升党政干部理论素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批判党内外错误思想倾向、积极推行实践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国人民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借此全面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时至今日,这些经验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作者简介: 周连顺(1975-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  510631)。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一再警醒全党:“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7页。〗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为马克思主义争得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贯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断提升,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全面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民主社会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我国,并借助学术论坛、网络、微信、微博等得到传播,对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成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过程,系统总结在此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初步建构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此马克思主义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逐步争得了自己的话语权。

1.马克思主义对话语权的早期争夺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之中深受启发,并成长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积极创办刊物、组织研究团体、深入群众等,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创办了《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和《每周评论》《觉悟》《劳动界》《劳动音》等刊物,这些刊物大都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同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新民学会”“觉悟社”等研究团体,集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量印刷并散发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传单或小册子,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除了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到工人比较集中的工厂、矿山、码头等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争得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一部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和组织上做了必要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组织力量,加大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力度。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组织创办了大量与工人农民密切相关的刊物,如《劳动周报》《中国工人》《中国农民》等。通过这些刊物,马克思主义在进步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中得到普及,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如中共二大提出的“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城市工人斗争,并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也有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建立农民协会,发动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些革命斗争赢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也借此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社会条件更加有利,中国共产党更大范围地开展工人农民运动,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话语权。虽然其后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革命根据地内部的初步建构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并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在农村地区广泛建立革命根据地。虽然革命根据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并长期遭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武装围剿,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都十分艰苦,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在革命根据地内部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为了给广大党政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基本的素材,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党依然设法收集到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基本原理》《国家与革命》等近百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努力推动党政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在延安时期的学习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为了给党政干部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党还创办了大量的干部培训学校,如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等。这些干部培训学校主要对党政干部集中开展短期培训,除了相关的业务训练之外,大都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主干课程,既提高了党政干部的业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了党政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宣传系统。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党不断充实自己的宣传系统,到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式组织模式,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党政干部之外,党也采取各类措施切实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影响。一是加快建立各类群众组织,切实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各个根据地普遍成立了青年团、少先队、赤卫队、农会等组织,为在根据地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重要的组织条件。二是创办中小学、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等民众教育机构,广泛吸收民众。这些机构大都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既帮助民众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又借此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三是通过散发各类布告、宣言、传单,张贴各类标语、口号,编写各类红色歌谣如“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等,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根据地得以快速普及,并为革命群众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根据地初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3.中国共产党采取隐蔽措施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

在国民党统治区,虽然国民党政府严厉禁止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但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努力采取各种隐蔽的措施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

一是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开机构中秘密发挥中共党员的领导作用。如1930年3月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共党员作家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并设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各类文艺创作和文艺主张之中。此后,在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时期,“左联”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

二是积极利用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报纸杂志。经过艰苦谈判,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获许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全国性党报。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努力打破国民党对舆论的垄断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妖魔化宣传,采取各种隐蔽的方式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新华日报》之外,国民党统治区还有一些广受群众欢迎的进步报纸如《大公报》《前进日报》《时代日报》《新民报》等,也大都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部还初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话语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全面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依然错综复杂。为了给当时的社会变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个社会群体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借此全面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1.提升党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在国家政策层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现实生活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并进一步贯彻到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为全面提升党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中央在党政干部群体中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

一是加强集中统一管理,改变党政干部在理论学习方面自主随意的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党政干部的理论学习一般只能由各个革命根据地灵活机动地安排,相对来说比较自主随意。虽然这种自主随意的理论学习方式也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也极大地制约了党政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已经不适应新中国成立之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了尽快提升党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党中央大力加强对党政干部理论学习的集中统一管理。一方面,党中央要求党政部门增设理论学习的专职负责机构,包括在党委宣传部内部增设理论教育处(科),在政府机关增设学习委员会、学习室、学习小组等机构,具体“领导各级在职干部(包括党员及自愿参加的非党员)的政治和理论的学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7页。〗;另一方面,中共中央通过发布《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等系列文件,从内容、时间、考核方法等方面逐步明确党政干部理论学习的统一性要求〖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4-126页。〗。

二是健全理论学习的方式,增强党政干部理论学习的可操作性。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党政干部在文化水平、工作特点、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对党政干部的理论学习采取分类管理,推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对骨干力量要求集中脱产培训,对一般的党政干部则主要提倡在业余时间自学。同时,也结合全党整风、“三反”等重大政治运动安排一些临时性的理论学习。

三是完善理论学习的条件,保障党政干部理论学习的可持续性。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给党政干部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党中央创办了大量的干部培训机构,到1955年9月,全国已逐步形成包括各级党校、各种干部学校、各种业余政治学校等在内的庞大的干部教育网。这些干部培训机构除了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之外,一般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的主干课程,成为党政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保障。

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从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旧的教育事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是加强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学校公开建党,原来处于秘密状态的党组织和党员身份逐步公开,那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学校也普遍新设党的基层组织或发展党员。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认真地把学校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地在党委会议上讨论学校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在党委书记或党委常委委员的分工上应有人专管学校教育工作”〖《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之后,各级党委逐步把学校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在党委会议上讨论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还选派了一批党员干部到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总务长等重要领导职务,进一步从组织上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这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学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在中等以上学校系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1956年9月,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规定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至此,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定型。专科制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灵活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中等以上学校的全面开设,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有条件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借助学校平台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为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快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社会大众更快地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时,解放区的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普遍都有一些粗浅的了解,而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大众则大都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有些人甚至没有听说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1页。〗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帮助社会大众更快地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群众性的宣传网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宣传部门普遍机构短缺,宣传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承担当时繁重的宣传任务。为了快速增强党的宣传力量,党中央大力推进群众性的宣传网建设。中共中央于1951年1月发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要求“有系统地建立对人民群众的经常性的宣传网”〖《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页。〗。当时的宣传网实施报告员和宣传员制度,报告员一般由各级领导干部担任,宣传员则主要从党员、青年团员、劳动模范和其他革命积极分子中选拔,并由党组织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宣传资料。这些宣传员广泛深入农村等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全社会得到迅速普及。

二是加强对青年团、工会、农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各级党委应加强对青年团的领导和帮助的指示》,4月又发出《关于加强青年团及其他群众团体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党的组织工作人员主要安放在工会、青年团等群众团体中,并依靠这些团体去完成各项社会改革任务,使他们成为党的可以依靠的力量〖参见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1-12页。〗。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青年团、工会、农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调整自己的章程和工作重心,分别向各自所联系的特定社会群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得到广泛普及。

三是由党的领导人在各类群众性的报告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951年9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京津地区高校教师代表作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长篇报告。周恩来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体会,深入浅出地阐述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及其方法途径〖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71页。〗。周恩来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成为推动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强大动力。毛泽东于1955年10月亲自邀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举行座谈,具体商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毛泽东向与会人员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政策没有变,党和国家将对接受改造的工商界人士给以政治上和工作上的适当安排,鼓励他们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向社会主义过渡〖参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3-503页。〗。党的领导人所做的这些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大众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4.批判党内外错误思想倾向,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深刻揭露和批判党内外错误思想倾向,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既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指出:“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马克思主义“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在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国家的重大政策措施方面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党中央积极开展对党内外错误思想倾向的揭露和批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一是揭露和批判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一方面,公开批评党内存在的不重视理论学习、忽视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错误倾向。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部分党员干部不重视理论学习,把自己过去在革命期间积累的一点经验到处套用,严重忽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于1951年2月发布《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对这种错误思想倾向进行揭露和批评,并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党员的理论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2-129页。〗。另一方面,对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观点进行批评。当时最突出的就是对中央宣传部及其主办的《学习》杂志的批评。《学习》杂志在1952年第1、2、3期连续发表“左”倾情绪浓厚、明显违背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系列文章。为了全面纠正类似的思想理论观点,党中央责令中央宣传部和《学习》杂志进行公开检讨。中央宣传部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学习〉杂志错误的检讨报告》。中央宣传部公开检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思想理论观点,在重大的政策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4-148页。〗。

二是揭露和批判党外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工作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艺领域开展的三场批判运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文艺领域仍然存在着大量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相冲突甚至是严重冲突的作品。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三次文艺批判运动。这些批判运动的开展促使广大知识分子更加认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文艺领域迅速普及,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话语权也逐步建构起来。

5.积极推行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增进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急剧变革,各类政治运动繁多。这些运动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非常重视这些重大社会变革实践的教育作用,让广大民众在参与相关实践的过程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一是在参与抗美援朝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新中国成立之后,朝鲜战争不期而至,并在美国的武装干预下急剧复杂化。由于中国与朝鲜唇齿相依,加上美国当时的远东战略野心勃勃,这就决定了中国很难对朝鲜战争置身事外。为了帮助民众切实认清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和朝鲜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党中央大力推动有关抗美援朝的群众教育。一方面,深刻揭露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美国侵朝战争对中国的严重威胁,使“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广泛宣传美国“纸老虎”的虚弱本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前线英勇抗敌的事迹,增强中国人民对抗美援朝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在参与抗美援朝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意识显著增强,思想觉悟明显提高,认识到抗美援朝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也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正义等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是在参与镇反运动中增强对党中央的信心。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不甘心在大陆的失败,在大陆遗留了一大批反革命武装,妄图卷土重来。与此同时,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土匪活动频繁。除此之外,反动会道门在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活动也相当活跃。虽然党中央鼓励各地反革命分子投诚,并对其中的一般人员采取宽大处理,但是,一些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仍然疯狂地进行破坏活动。为了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党中央从1950年10月开始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镇反运动。除了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之外,各级人民政府还采取公布判决、召开群众大会、登报等方式,把镇反运动中的重要案件“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21页。〗,广大人民群众也通过检举、监视等方式积极投身于镇反运动。这场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普遍认识到人民革命的力量已经从根本上压倒了反革命的力量,对党中央的信心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是在参与土地改革中唤醒阶级意识。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的农民群众由于受到宗法思想、宿命论等思想意识的严重束缚,普遍存在政治觉悟不高、阶级观念淡薄等问题。新解放区的不少农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缺乏深刻理解,参与的热情并不高。社会各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也有一些误解。为了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向新解放区派出了大量的土改工作队帮助农民实施土地改革。土改工作队进入乡村后,通过算账、诉苦、对比等方法帮助农民认清地主压迫农民的事实,并通过会上宣讲、会下沟通、稳扎稳打等方式逐步把农民发动起来投身于土地改革之中。土地改革不仅让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而且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逐渐明白“地主阶级致富是因为剥削了农民”。阶级、剥削、革命等新的政治观念在农民群众头脑中破土萌芽。为了帮助其他阶层正确认识土地改革,党中央还组织了包括民主人士、高等学校师生、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大量人员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这些人深入农村之后,亲眼见识了农民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地主残酷压迫农民的事实,对土地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加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逐步为他们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状况,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个社会群体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借此全面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并从党政干部理论学习、学校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各类社会思潮、群众性实践教育等方面奠定了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基本政策框架。

三、中国共产党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最基本的“共同语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逐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之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警醒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改革开放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仍然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方面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坚持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同时又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马克思主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思想文化基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党中央推进的社会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了解和认同。针对当时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状况,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国人民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从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成为全国人民最基本的“共同语言”。这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人民群众主动适应并积极参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变革。

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方式方法、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党中央坚持分类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建构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对于党政干部,主要是通过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来加以实施;对于青年学生,主要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学校教育来加以实施;对于社会大众,主要通过全面推广思想政治工作来加以实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来加以实施。这些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较短的时期之内全面建构起来。当然,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误和偏差。由于过分期望群众在短期内就能达到思想意识上的高度一致,对群众客观存在的思想意识的差异尊重和照顾不够。为了促使群众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有时甚至动用群众运动和政治批判的方式来加以推进,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不利于把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又努力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主要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最重要的政治条件和组织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综合采取提升党政干部理论素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批判党内外错误思想倾向、积极推行实践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类社会群体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借此全面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事实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最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当然,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其他群团组织的作用,并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党也非常重视发挥青年团、工会、农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这些群团组织也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各类群团组织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类群团组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加深,对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信心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于相关的群团组织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内部往往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青年团对青年人、工会对工人、农会对农民、妇联对妇女的影响,党十分重视发挥这些群团组织的作用,促使其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对于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坚持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重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

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其核心价值观念,首先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有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党政干部、高等学校师生、知识分子等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学习,党政干部的理论水平显著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高等学校师生、知识分子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对于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普通社会大众来说,一般都缺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主要通过宣传网建设和工会、农会等群团组织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迅速普及,成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另外,社会实践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运动等重大社会变革实践,推动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民在参与土地改革运动之后,逐步理解和接受阶级、剥削、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通过深入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过去一度对土地改革有误解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高等学校师生等群体也逐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在参与抗美援朝的过程中,逐步认清了美国的侵略本性和虚弱本质, 在人民群众中间一度影响深远的亲美、恐美、崇美心理得到破除,正义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也逐步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在亲身参与镇反运动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敌人、革命、反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加深,更加坚定地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坚持营造一定的社会声势,同时又坚决防止各类偏差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即使是工人阶级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推动其他阶级阶层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则是一项更加艰巨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声势,社会大众一般很难自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兴趣。因此,营造一定的社会声势,是推动人民群众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推力。为了督促党政干部认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党中央直接发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为了促使知识分子更快地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党中央大力推动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对于人数众多的普通社会大众,党中央也通过宣传网的建设等反复造势。这种强大的社会声势推动各个社会群体认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推力。当然,营造社会声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当也容易滋生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急于求成等弊端。在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方面则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条主义问题。因此,在营造社会声势的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各类偏差。


参考文献:

[1]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肖东波、曹屯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建设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刘颖:《除旧布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高等教育的接管与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4]韩美群:《解构与重建:西方话语的理论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5]王岩:《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7期。

(编辑:梅岚)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